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研究报告

全球气候治理将上演“三国杀”?

来源: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 日期:2023年07月27日

  自2020年我国提出“双碳”目标以来,已经有将近三年时间。期间,俄乌冲突爆发,冲突复杂化趋势明显,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动荡,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我国也经历了东北限电和川渝缺电,能源电力紧平衡状态仍需持续一段时间。

  国际“双碳”现状及趋势分析

  战略规划总院院长、党委副书记 白云生

  

  1.欧盟“双碳”现状

  欧盟一直扮演国际气候领域的先行者,也是全球碳减排的坚定执行者,欧盟成员国普遍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碳达峰。

  俄乌冲突之后,能源安全问题成为欧洲各国政府的主要关注点。为了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,欧盟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。2022年,德国宣布到2035年争取实现100%可再生能源供电,意图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。2023年3月,欧盟正式发布《净零工业法案》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,并推出氢能银行计划;提出2030年整个欧盟地区的最终能源消费量降低11.7%,欧盟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32%提高到42.5%。2023年4月,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先后投票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。

  2.美国“双碳”现状

  美国党争导致气候政策反复不定、气候能源目标难以实现。民主党将气候变化作为核心问题,而共和党则否认问题和气候行动的紧迫性。特朗普政府否认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化,多次质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。2017年6月美国宣布将退出《巴黎协定》,并于2020年正式退出。2021年,拜登就任首日指示重返《巴黎协定》,力图重新主导全球气候治理议程。

  拜登政府的气候战略雄心勃勃,试图将此作为恢复美国全球领导力的战略支点,也试图将气候变化与疫情后经济转型相结合,推行绿色新政。2022年8月,拜登签署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引导美国未来十年向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产业投资。10月,拜登签署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》基加利修正案,要求美国逐步停止使用常用作制冷剂的氢氟碳化物化学用品。2023年3月,美国宣布拨款60亿美元加快钢铁、铝和水泥制造等高耗能行业的脱碳项目。